內地「基金經理」們遠道而來,聲稱要向我們「學習」投資方法。
他們來港的招待費比我去美國出差的津貼還要高,而相關支出毫不意外地是由我們公司「全權」負責的?抱着一個對人對事公平的態度,我不會就他們的使費作出評論。
在公司討論了大概一小時。當然,於我而言這段時間相當漫長,opportunity cost 極高。一小時,是可以使 project進展 1% 的時間,亦是可以在 efinancialcareers 找到一兩份心儀的工作,再send CV 的 時間。幸好我一向任勞任怨,身為東道主,我沒有忘記待客之道,我對他們終究是很客氣的。問題是,我們談論只一小時,他們在港就逗留三日。究竟這個從我 們口袋淘錢的三日,他們會有何種創舉呢?難道一小時的談話,要消化三日?當然,抱着一個對人對事公平的態度,我不會就他們的動機作出評論。
雖然我跟「基金經理」們是第一次見面,但實際上我們神膠已久。無他,香港公司不時會收到集團公司的 circular,因此對其他子投資公司的投資狀況略知一二。每次看到集團公司對他們公司再注資,心裡總會泛起一陣蛋痛,如果我是女生就會是經痛。注資原因:有人在 market peak 時選擇 all-in,以致在一年內創造50%(的虧損)的佳蹟!集團公司因此不得不注資。錢消失的過程簡直程匪夷所思,這是前所未見最荒謬,荒謬到甚至有點藝術意味的事件。不!不!我好像也見過類 似的事件。有一次看到劉謙表演魔術,他「見證奇跡的時刻」也是同樣另人目定口呆。由於「基金經理」的名字不方便公開,我們姑且在這裏叫他「流謙」。
這樣好像有說三道四之嫌,畢竟香港公司跟內地投資公司是兩家不同的子公司,大家各司其職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。錯 x 10!咱們公司跟內地公司簡直是血脈相連,關鍵在於工資與花紅。要加薪或要有花紅,自己公司要做出成績當然不在話下,另外一個條件就是要考慮集團公司經營狀況。當在神洲大地另一端的一家公司是數以億計地倒進堆填區的話,對比起來我們這家蚊型公司賺得再多也只是賺拾荒者的錢。我就納悶為什麼我們倆家公司不對賭,把錢直接輸給我們不就好嗎?今年,就因為那幾億,集團整體的經營狀況比往年差得多,然後集團主席就作了不加薪兼不發花紅這個艱苦決定,然後他就含著淚去買遊艇。
集團大部份業務都跟金融無關,花紅對大部份職員來說不是主要收入來源,因此對「流謙」「嬴粒糖,輸間廠」沒叶感覺。但對做金融這行業的人而言,花紅是命根,是bread & butter,是父母。不發 bonus 尤如殺人父母!我進公司一年,靠著那像餅碎一樣的工資苟且偷生,朝思暮想就是等著被花紅滋潤一下。沒有花紅的一年,白做!
宣佈花紅夭折的那部份是載於 circular 中的最後一段,文字節錄為:「由於集團整體經營狀況不佳,董事局全體一致決定本年度不發放花紅。第XX介董事局會議於XX集團大厦勝利完結。」
「勝利完結」?!!!明明應該叫做「舐撻收場」,竟然有這樣嚴重的 typo,秘書你明天就不用上班!不過我記得三年零八個月也好像稱作「勝利抗戰」,這次我就網開一面。「董事局全體」?!!!整個集團就是 sole proprietorship,而董事局事實上就只得一位成員,就是集團主席!用「董事局全體」就可以讓該冚家富貴置身事外?這就是富有集團特色的表述方法。每當「集團主席」想員工金正恩式地高乎他大恩大德時,circular 就會用「集團主席」來描述,例如「集團主席決定於清明節每位員工發放獎金$500。」。嗯,非常感謝主席從牙縫裏掉出一些食物來,我們在桌子下向天張嘴都總算沒白費;而每當他想神不知鬼不覺地滿足個人慾望時,他就會化身為「董事局全體」,例如,在「董事局全體」宣佈因「集團整體經營狀況不佳」而不發花紅的一星期後,就出了這樣的一個 circular:「因為待客需要,董事局全體一致決定動用香港分公司$150萬購買遊艇一艘,以及$80萬購買豪華七人車一輛。」。原來主席一直過著無間道式的雙重身份生活,坎坷啊!
在看文件前半部時,我還感覺清神爽利,在看到後半部時,頓時感到天旋地轉,整個世界 upside down。我沒有大反應,只是輕輕地放下 circular,然後安靜地坐回椅子上,望望窗,抽根煙,再望望窗,然後上 efinancialcareers,以及 check LinkedIn 一下。其間剛巧有人關切地 msn 問我:「你 bonus 怎樣啊?我很慘啊,只得三個月而已。」。我沒有怪罪她,反而是很客氣地在 msn 上把她 delete 掉。我曾經很珍惜這個朋友,可惜她不懂珍惜這段友誼。之後我又再次走出去拿 circular 重看一遍,心情就像一個考 6 科拿 7 個 F 的會考生在看他的 certificate 一樣(現在好像叫文憑試吧?),不願相信眼前的事實,但就心裡明白就算看千遍看萬遍也只會看到同樣的東西。可能有一些「不乾淨」的東西附了在 circular 上,那天後我好像邪靈附體一樣連續病了兩天。邪靈的機會較高,蠱毒是不太可能,因為我都在等著花紅去泰國。順帶一提,我們公司較為人性化,管理層以公司並不是以機械式管理而自豪,因此,公司是沒有 medical insurance 的。
自從「流謙」做出創舉後,我的慣性觀念就被嚴峻地挑戰。究竟一個基金經理做出 -50% 的成績,是處於什麼 percentile 的位置呢?我保守估計,應該是處於 1st percentile (左邊尾巴)的位置吧?而我的 population base 是包括了散戶的。做那 1% 的人沒關係,但拜託你不要做左邊的 1%,做右邊的 1% 好不好?我自己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有人上街向我吶喊「We, are, the 99%! We, are, the 99%!」。想不到集團內就已有人捷足先登,成功成為 1%。不過這次是我想向他咆哮。如果極少數的人突然離奇死亡,相信不會有太多人注意到吧?
另外,一直以來,我的各 estimates 都是慣性地使用 95% C.I. 來 set boundaries 的;model validation 過程中,一個 model 是否 justify 亦取決於其代進歷史數據後它的 output 是否 fall into 我們假設的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的 95% C.I.。既然出現了 1% 的小機率事件,我是否應該好好地再研究 empirical data 的尾巴位置看看是否 fat tail 呢?如果要,難道所有 model 要推倒重來?
心中一直想著「流謙」的事情,而忽略了另外兩位同來的基金經理。由於篇幅所限,未能對另外兩位巨頭作「詳細描述」,小弟深感抱歉。抱着一個對人對事公平的態度,我在這裏鄭重地向他們說聲:"I am sorry"。希望以後有機會描述各精英的豐功偉績。簡單地說,集團金融業務的中流砥柱中,「流謙」並不是一枝獨秀的。這次同來的三位主角,三位都「各有所長」。俗語有話「三個臭皮匠,勝過一個諸葛亮」。這次換成了三個「流謙」,情況並不是太樂觀。聽說三一萬能俠在分體時並不是太好揪的,但合體時就會天下無敵。這次三個「流謙」合體,相信起碼可以摧毁一些金融界有志之士。
面見「三巨頭」的前段時間思緒亂飛,但差不多是時候回神過來。因為寒暄一番之後終於進入正題 - 投資方法交流 OMG。
「波,並唔係咁踼嫁!」Part 2 - 逹爾聞西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